close

腸炎弧菌最早是由日本科學家藤原恆三郎在1950年日本大阪的一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中篩選出來,原因是食用遭污染的青魚乾。這次中毒案件造成272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
腸炎弧菌和霍亂弧菌、創傷弧菌等細菌,都是弧菌科弧菌屬的成員。但是腸炎弧菌和其他弧菌在一些外型上,有些不同。腸炎弧菌的長度約是0.3 × 2μm,其細菌本體不像典型弧菌的彎曲狀,反而是筆直的棒狀(類似桿菌)。此外腸炎弧菌不能發酵乳糖及蔗糖,其他弧菌科細菌則可以發酵葡萄糖及蔗糖,這也是區別腸炎弧菌與其他弧菌的方法之一。
因為這個特性,腸炎弧菌在TCBS培養基上呈現亮綠色,與一般弧菌的黃色不同。
腸炎弧菌進入人體後,潛伏期為四小時至四天,吃入體內的菌數愈多則發病愈快,症狀也愈嚴重,發病期間約為一至五天(大多為期三天)。主要的症狀為嚴重水瀉、腹部絞痛、噁心嘔吐,而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有發燒及寒顫的現象。大部分的病人會自行恢復,只有少數嚴重的病例需要補充體液與電解質及抗生素(如四環黴素)治療。目前對於腸炎弧菌致病因素並未完全明瞭,目前已知腸炎弧菌的致病能力因子有下述幾種:熱穩定溶血素 (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DH )、類熱穩定溶血素 ( TDH-related hemolysin, TRH)、致死毒素 (Lethal toxin )和附著因子等。
那要如何預防腸炎弧菌食物中毒呢? 因為腸炎弧菌幾乎存在於所有溫暖海域及河口,捕獲之海產可能均帶有該菌,在加上繁殖迅速,即使短時間內未適當冷藏也會使菌數大量增加。可利用自來水充分清洗食物以去除弧菌。此外腸炎弧菌亦不耐熱,50℃加熱二十分鐘或80℃一分鐘即可消滅此菌,但是無法清除致病菌產生 TDH。適當的冷藏也可防止該菌繁殖。另外就是熟食及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及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接觸到生海產的地方可能會受到汙染,若不適當清理,不僅料理過之海產接觸之後會再受到汙染,甚至有鹽份的碟子以及鹽水中的蔬菜也會受到汙染,而使菌株在其中繁殖,因此接觸過生海產的器具用清水清洗或分開使用,以減少腸炎弧菌汙染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mleb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