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安全 溶劑操作
近來關於化學品運作安全的議題不斷被提起,小則實驗室的操作意外,大則引發大型工安災害,直接、間接造成人員的傷亡。也正因為化災不比一般災害,凡是工作範疇與化學品有關的從業人員在日常工作時都需謹慎為之,以避免意外的發生。
定期的人員訓練是成功的關鍵
維護職場 (實驗室、工廠等) 安全的重要性相信沒有人會質疑,在此提出關於 “安全” 的最基本要求以作為日常規劃工作場所行為準則的依據。
Ü 預防火災/意外發生當下行為準則/急救處理/化學傷害處置醫療院所清單建制
Ü 危害物質的安全操作
Ü 實驗室基本規範與準則
燃燒/爆炸三角形
易燃性物質+氧氣+火源
當意外真的發生 (例 : 火災),您該如何處理?
Ü 了解形成 “燃燒/爆炸”三角形
Ü 火災發生時實驗室人員該做甚麼?
Ü 了解正確的滅火物質
Ü 了解滅火器種類和正確操作
但是,當您對火災發生的原因不了解或心中有任何疑慮時,請思考將此意外事件交給 “專業”消防人員處理,發生當下建議行為準則如下,
1. 離去時請確認所有現場人員都 “一起”離開
2. 務必攜帶必要資訊給專業消防人員
Ü意外發生地點
Ü您的姓名
Ü意外如何發生
Ü是否有人員受傷?
Ü等待!待專業人員確認已收到足夠的訊息~
燃燒?爆炸? 一線之隔 !
當燃燒當下伴隨著傳遞速率時就有機會形成程度不一的爆炸,如下圖:
常見案例如爆燃與爆轟
爆燃 : 案例 : 火上加油,將水灑在燃燒的油上, 水會迅速沸騰產生蒸氣而迫使油四散噴出形成爆燃
爆轟 : 爆轟是一個極其迅速的放熱化學過程,伴隨著超音速的震波加速行進/傳遞
因此,避免燃燒、爆炸的不二法門就是控管燃燒/爆炸三角形中的任一項因素,而最重要的因子通常是先審視工作環境中的所有 “燃燒源”。
常見燃燒源 : 火/熱源、靜電、加熱板、電源、化學反應等等 ……,安全衛生管理者或使用者可先針對工作場所 “燃燒源” 進行評估並審視工作場所的所有易燃性物質預作安排,並訂定安全行為準則。
有機溶劑的安全操作
實驗室中最常使用的化學品 “溶劑” 可謂最常見的易燃性物質,也正因為她具有 “易揮發”與”易燃”的特點,操作上需更為謹慎,一般而言,易燃性物質在揮發後會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氣體,而爆炸性氣體在空氣中的區間範圍一般可區分為 “爆炸下限值_LEL” 與 ”爆炸上限值_UEL”,可燃性物質在空氣中的比例若界於 LEL or UEL 之間,此時,任何的火源都會造成迅速的燃燒甚至爆炸,當爆炸性氣體體積(濃度)達到危險級的臨界點時稱為爆炸臨界體積。
何謂 “危險級”? 判斷基準為何?
Ü經驗法則 : 1/10,000 獨立空間體積,e.g.8L/80m3
Ü一般而言 : 在一個獨立空間中含有超過 10L的爆炸性氣體
10L的意義 : 常見揮發性溶劑與空氣混和後可產生爆炸性氣體的體積
- 1.6g Methanol 或
- 1.2g Acetone 或
- 1.2g Carbon disulfide
上述物質完全揮發後與空氣混合即有可能達到10L爆炸性氣體,在一般實驗室中,最容易被忽略而有潛在風險的狀況就是”廢溶劑空瓶”的處理,常見的狀況是不當的堆放、處置,殘存的溶劑在密閉的空瓶中完全揮發後無處宣洩,此時,任何一點火源就有可能造成極大的傷害。
操作建議 : 使用完畢的溶劑空瓶先清洗乾淨並移除瓶蓋,統一集中於紙箱中等候合格處理商回收。
行為安全是事故發生前的最後一道防線
安全的工作環境有賴事前的環境規劃與正確的行為準則,然而,無論是如何縝密的計畫與訓練, “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對重要,唯有建立自身的安全行為與同儕間的相互提醒才能有效阻絕事故甚至災害的發生。
相關產品連結:
更多需求請來電:0800-068-222